
项目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规划占地面积:6.7公顷 设计时间:2021年 获奖情况: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六届建筑创作奖三等奖(2023年)
设计说明:
项目设计根据甘棠老街的历史、区位、文化、产业、风貌及现有历史保护建筑的现状、空间格局和特点,深入分析研究甘棠老街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盘活和再利用闲置国有资产、修复过程中如何与百姓共生共存、如何结合老街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新业态等问题,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小规模”“渐进式”城市微更新方式修复,合理规划功能区,最大限度地保护老街原有风貌,留住本地资源,恢复老街独有的商业、市井及历史气息和原住民的活态传承,积极培育旅游业态,为黄山区休闲旅游扩展市场; | 
|
在保留原有街区的城市肌理、建筑尺度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产业、商业业态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适当增加新的商业功能,打开部分封闭的高墙、深院,把老城区融入现代生活,同时改善原住民生活环境,让他们成为街区改造的参与者,延续原有的生活形态,传承老街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打造原住民与新业态“共生共存”示范区,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1)保留一切可保留的院落。按照保留一切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的原则,通过完全保护和改造保护两类方式,对需要完全保留的重要历史建筑,采用原地保护、型芯修缮、尽力保存的方式修复保护;对需要加固修复的建筑,采用真实还原历史风貌、适当引入新功能的方式改造保护。
(2)尊重原有肌理,引入新的使用功能。尊重并依据老街原有肌理,结合老街旅游新业态策划主题,在部分建筑中适当引入一些新的使用功能。
(3)保留江南水街风貌。建筑与街景相结合,保留并恢复甘棠老街典型的江南水街风貌,以茶主题和工坊为主题,营造全新使用空间,将甘棠老街水系景观、街头风景和建筑的商业功能,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呈现老街特有的风貌。
(4)保留主要街巷。尊重原有街巷结构,保留并恢复甘棠老街的主要街巷,尽可能吻合原有尺度,同时结合全新的旅游新业态需要,设计更加清晰的脉络流线,增设引导性清晰的标识,从整体感和流线感上更好地引导游客体验。
(5)保留原有建筑高度。以甘棠老街的历史高度为基础,结合建筑的质量和功能需求,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修复、改造加固,保留原有的建筑高度。
(6)保留完整的建筑外墙体。尽可能保留所有的建筑外墙体,保留建筑整体外部空间的风格和氛围,如实反映甘棠老街的历史风貌,并使改造建筑与周边建筑和空间相融合。
(7)保留地方特色建筑细部。开展仔细的现场调查和测绘,分析建筑格局、结构、材料和工艺做法特点,建筑格局及梁架、墙体、门窗、装饰等主要部件的保存情况,采集建筑开间进深、檐口高度、屋脊高度、出檐深度等基本数据,在修复和改造中尽可能保留具有甘棠老街地方特色的精致的建筑细部,包括门窗、门头、屋檐、磉石以及装饰壁砖等,将现有的建筑细部尽可能修复、保留在加固后的建筑中。
(8)保留所有的屋顶体系。修复和改造保证与原有建筑屋面协调一致,使改造前后的空间肌理和空间尺度相吻合。
(9)局部建筑内外改造。在保证老街风貌特色的前提下,对局部建筑内外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使其具有全新的功能,满足现代生活的功能空间需求。
(10)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加固建筑,完善配套设施、市政基础、公共交通活动等设施。
本项目探索实践了“盘活国有资产和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新模式,并作为试点示范项目,为甘棠老街其他区域的改造起到了标杆引领作用。







